学习园地

农历九月十四 玄奘法师译成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》纪念日


玄奘法师(图片来源:凤凰佛教 摄影:桑吉扎西)

2017112日,农历九月十四,玄奘法师译成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》纪念日。

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》,共十二卷,佛陀十大弟子之大目犍连尊者造,唐玄奘法师译,又称《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》,略称《法蕴足论》,是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。

《法蕴足论》是以众法之宝聚普施群生之著作,故有此称。全书分为二十一品,即学处品、预流支品、证净品、沙门果品、通行品、圣种品、正胜品、神足品、念住品、圣谛品、静虑品、无量品、无色品、修定品、觉支品、杂事品、根品、处品、蕴品、多界品、缘起品。

靖迈所作后序称此论为:“盖阿毗达磨之权舆,一切有部之洪源也。”

本论作者也有不同说法,称友梵文《俱舍释论》及西藏传说均载为舍利弗尊者造。

据《开元释教录》记载,高宗显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,玄奘法师于大慈恩寺翻经院开始翻译此论,至九月十四日译毕,沙门大乘光等笔受。

玄奘(600664),唐代高僧,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。俗家姓陈,名袆,是河南偃师人。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,跋涉万里,于贞观七年至印度,在印游学多年,深受戒日王之敬重,戒日王曾为玄奘法师设大会,敕使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汇集,玄奘法师受请登床,专扬大乘论意,被尊为“大乘天”。贞观十九年回长安,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,太宗敕命于弘福寺传译。高宗永徽三年,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。显庆四年,高宗以玉华宫为寺,次年法师于该寺译《大般若经》。麟德元年二月,命弟子普光抄录此前所译诸经论,凡七十五部、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同月五日示寂,世寿六十有五。玄奘法师一生事迹,详见《大唐西域记》《广弘明集》《续高僧传》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《佛祖通载》诸书。

<来源:凤凰佛教综合>